公稻子即水稻恶苗病,在吉林省较为常见。
症状:主要表现为播后常不发芽或无法出土,病苗细高,叶片叶鞘细长,叶片淡黄,根系发育不良,部分病苗于移栽前死亡。
病因:一般为浸种不规范或栽培期间管理不当所致。
防治方法:选留无病害稻种并建立无病害留种田,浸种要用专用池,使用多菌灵或恶苗灵进行浸种。
一、公稻子是如何形成的
1、水稻恶苗病又叫“徒长病”,俗称公稻子、大个子病,在吉林省普遍发生。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,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,叶片叶鞘细长,叶片淡黄,根系发育不良,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。
2、公稻子的形成原因是浸种不规范,种子带菌或者是多年都使用同一种浸种剂,水稻产生抗体,或者是栽培期间管理不当导致的。
3、防治水稻恶苗病的主要方法有:留种时一定要留没有病害的,并建立无病的留种田,这样才可防治。浸种要用专用池子,浓度把握好。可用50%的多菌灵100克加水50千克浸种,或35%的恶苗灵120克,加水50千克浸种。
4、药液浸泡必须注意的是,液面一定要高出种子层面15-20厘米,供种子吸收。同时,在浸种过程中,药液面保持静止状态,中途不能搅拌,也不可重复使用,以保证闷死病菌。也不要每年都用同一种浸种药,轮换着使用,这样就可以防治公稻子病。
二、公稻子和徒长苗区别
1、公稻子也叫恶苗病,是水稻种植期间常见的病害,主要是种子携带病菌、在种子萌发之后进行侵染造成秧苗细长、叶色退绿形成的秧苗。
2、徒长苗是苗床水分和温度控制不科学、水肥管理不当造成的。
© 农笔记 | 关于我们 | 版权声明 | 免责声明 | 湘ICP备2021002603号-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