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稻子是如何形成的,可能是浸种不规范所致

公稻子即水稻恶苗病,在吉林省较为常见。

症状:主要表现为播后常不发芽或无法出土,病苗细高,叶片叶鞘细长,叶片淡黄,根系发育不良,部分病苗于移栽前死亡。

病因:一般为浸种不规范或栽培期间管理不当所致。

防治方法:选留无病害稻种并建立无病害留种田,浸种要用专用池,使用多菌灵或恶苗灵进行浸种。

公稻子是如何形成的,可能是浸种不规范所致

一、公稻子是如何形成的

1、水稻恶苗病又叫“徒长病”,俗称公稻子、大个子病,在吉林省普遍发生。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,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,叶片叶鞘细长,叶片淡黄,根系发育不良,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。

2、公稻子的形成原因是浸种不规范,种子带菌或者是多年都使用同一种浸种剂,水稻产生抗体,或者是栽培期间管理不当导致的。

公稻子是如何形成的,可能是浸种不规范所致

3、防治水稻恶苗病的主要方法有:留种时一定要留没有病害的,并建立无病的留种田,这样才可防治。浸种要用专用池子,浓度把握好。可用50%的多菌灵100克加水50千克浸种,或35%的恶苗灵120克,加水50千克浸种。

4、药液浸泡必须注意的是,液面一定要高出种子层面15-20厘米,供种子吸收。同时,在浸种过程中,药液面保持静止状态,中途不能搅拌,也不可重复使用,以保证闷死病菌。也不要每年都用同一种浸种药,轮换着使用,这样就可以防治公稻子病。

公稻子是如何形成的,可能是浸种不规范所致

二、公稻子和徒长苗区别

1、公稻子也叫恶苗病,是水稻种植期间常见的病害,主要是种子携带病菌、在种子萌发之后进行侵染造成秧苗细长、叶色退绿形成的秧苗。

公稻子是如何形成的,可能是浸种不规范所致

2、徒长苗是苗床水分和温度控制不科学、水肥管理不当造成的。

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,农笔记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农笔记立场。
两优619水稻品种简介,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
两优619水稻品种简介,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
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。旱秧或湿润育秧,培育多蘖壮秧。秧龄25~30天,亩栽插5万穴。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,通过审定。...
润优华占水稻种子介绍,全生育期119.7天
润优华占水稻种子介绍,全生育期119.7天
全生育期119.7天,比对照五优308早熟0.6天。6月22日左右播种,秧田播种量每亩10-15公斤,大田用种量每亩1.5公斤,抛...
中研优519水稻种子特征特性,注意防治稻瘟病
中研优519水稻种子特征特性,注意防治稻瘟病
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。注意防治稻瘟病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