苗腐:芽变褐,根冠随之腐烂,轻者病苗黄瘦,重者麦苗死亡。
穗腐:小穗和颖片上出现水浸状浅褐色斑并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,湿度较大时,病斑出现粉红色胶状霉层。
茎基腐: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,全株枯死。
秆腐:发病初期,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,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。严重时,造成病部以上枯黄,无法抽穗或抽枯黄穗。
一、小麦赤霉病的症状分类
1、苗腐
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。先是芽变褐,然后根冠随之腐烂,轻者病苗黄瘦,重者死亡,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(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)。
2、穗腐
(1)小麦扬花时,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,渐扩大至整个小穗,小穗枯黄。湿度大时,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。
(2)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(病菌子囊壳)。用手触摸,有突起感觉,不可抹去,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。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,病部枯褐,使被害部以上小穗,形成枯白穗。
3、茎基腐
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,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,致全株枯死。
4、秆腐
多发生在穗下第一、二节,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,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。病情严重时,造成病部以上枯黄,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。气候潮湿时病部表现可见粉红色霉层。
二、小麦赤霉病的诱发病原
1、该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,主要有禾谷镰孢、燕麦镰孢、黄色镰孢、串珠镰孢和税顶镰孢等,都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。
2、优势种为禾谷镰孢,其大型分生孢了镰刀形,有隔膜3—7个,顶端钝圆,基部足细胞明显,单个孢子无色,聚集在一起呈粉红色粘稠状。
3、小型孢子非常少产生。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,属子囊菌亚门真菌。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寄主组织表面,略包于子座中,梨形,有孔口,顶部呈疣状突起,紫红或紫蓝至紫黑色。
4、子囊无色,棍棒状,大小100—250×15—150(μm),内含8个子囊孢子。子囊孢子无色,纺锤形,两端钝圆,多为3个隔膜,大小16—33×3—6(μm)。
© 农笔记 | 关于我们 | 版权声明 | 免责声明 | 湘ICP备2021002603号-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