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殖场建造:选择水质好、水源充足、排灌方便处养殖,场地分为产卵池、蝌蚪池、成蛙池。
孵化管理:挑选产卵2次的种蛙交配,后续收集受精卵并放入养殖池环沟中孵化。
蝌蚪期饲养:孵化后4天左右人工投饵,7天后转入饲养池,主要投喂红虫、水蚤、豆浆、豆渣等。
幼蛙期饲养:注意饲养密度及水位,饲喂前先驯食,同时注意调整食物比例,投食要求定时、定量、定位。
一、黑斑蛙的养殖方式
1、养殖场建造
(1)养殖场地要选择无污染、水质好、水源充足,排灌方便远离自然灾害的地方。
(2)黑斑蛙养殖,分为产卵池,蝌蚪池,成蛙池,通常每亩地可以建5-6个成蛙池,按长20米、宽4.5米为规格开沟建池,池间距为0.8米,内池长20米、宽1.5米、深0.4米,内池两边分别留有宽1.5米的陆地面积,供黑斑蛙陆上栖息地。
(3)池的四周埋设高1.5米的水泥柱子,两边围上聚乙烯细目围网,避免逃跑,另外在养殖池的上方铺设离地面2米的天网,防止白鹭、鱼鹰等危害。此外,池内前后要设计进水、排水管道,以确保养殖期间进水排水畅通便捷。
2、孵化管理
(1)挑选经过2次产卵的种蛙,这样受精率会较高,在南方地区养殖的时候,每年的3-7月份都会进行产卵,在北方地区养殖的时候,产卵期会推迟,一般4月份是产卵旺盛期。
(2)黑斑蛙受精卵采收回后,可放入消毒的养殖池环沟中进行孵化,孵化期,水温要保持在20-25℃左右,孵化2天后,蛙卵稍微出现晃动,在3-4天后就会变成蝌蚪形态,5天左右就会孵化小蝌蚪。
3、蝌蚪期饲养
(1)蝌蚪孵出后在第4天左右可以人工投饵,饲养一周后可以移入饲养池,20-30天期间,可以逐步饲喂红虫、水蚤、豆浆、豆渣、豆饼粉、小球藻等为主食,也可以加入鱼粉促进生长。
(2)通常日投喂1-2次,饵料投喂在饵料台上,一般粉末状饵料可先用水调成粘稠状。蝌蚪发育到45-50天左右,会慢慢出现前腿,此时可以逐步减料,由于长出前腿后蝌蚪逐渐缩尾上岸,此阶段是不吃饲料,靠吸收尾部营养为主。
4、幼蛙期饲养
(1)幼蛙要注意饲养密度,通常是每平方米100-150只,池水深20厘米左右,水面放饵料台,池水不设陆地,可以迫使幼蛙上台集中采食和栖息。
(2)在饲喂时,可以驯食,首先用鲜活诱饵料喂1-2天,第3天后开始在诱饵中加入20%的人工家畜养料,之后逐日增加比列,最后过度到完全摄食人工饵料。
(3)同时要求投料定时、定量、定位。饵料要求新鲜、干净和富有营养。筛选分级与分养:幼蛙驯养20-30天时,可将池水放干,再将大规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-80只移入成蛙池饲养,小规格幼蛙仍留原池驯养。
5、成蛙饲养
(1)黑斑蛙幼蛙进入成蛙池以后,生长速度很快,因此除饵料充足外还需加喂活饵,黑斑蛙眼睛只能看见并吞食眼前的活物,活性饵料中蝇蛆养殖最为简便易行。
(2)蝇蛆即苍绳幼虫,无头、无足、色白,生长繁殖速度快,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,易被黑斑蛙发现并摄食。
6、病害防控
(1)黑斑蛙常见的病害有红腿病、腹水病、歪头病等,其中红腿病表现症状为两后腿和趾部充血并有浮肿,具体防控措施是定期进行水质消毒,拌多维投喂提升免疫力,可用阿莫西林+恩诺沙星内服。
(2)腹水病表现症状是厌食,腹部充水膨大,可拌多维投喂提升免疫力,阿莫西林+氟哌酸内服有一定效果,定期水质消毒,降低饲养密度。
(3)歪头病表现症状为头歪向一侧,在水中打转,失去平衡感,这个尚无有效药物,主要以预防为主,定期加多维和三黄散等提升蛙免疫力,同时定期对水质消毒。
二、黑斑蛙的生长习性
1、生长习性
(1)黑斑蛙喜群居,常常几只或几十只栖息在一起,在繁殖季节,成群聚集在稻田、池塘的静水中抱对、产卵。
(2)白天常躲藏在沼泽、池塘、稻田等水域的杂草、水草中,黄昏后、夜间出来活动、捕食。
(3)通常11月开始冬眠,钻入向阳的坡地或离水域不远耐裂的砂质土壤中,深约10-17厘米,在东北寒冷地区黑斑蛙可钻入沙土中120-170厘米以下,次年3月中旬出蛰。
2、摄食习性
(1)蝌蚪期:黑斑蛙蝌蚪期为杂食性,植物性、动物性食物都能摄食。蝌蚪孵出后主要靠吸收卵黄囊营养维持生命,3-4天后开始摄食水中的单细胞藻类和浮游生物等食物。
(2)变态后:黑斑蛙蝌蚪变态成幼蛙后食物以节肢动物昆虫纲最多,如鞘翅目、双翅目、直翅目、半翅目、同翅目、鳞翅目等,还吞食少许螺类、虾类及鲤科、鳅科小鱼等。
© 农笔记 | 关于我们 | 版权声明 | 免责声明 | 湘ICP备2021002603号-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