苗期:子叶变成黑褐色干腐状,后蔓延至茎基部及地下根颈部,出现黄褐色水渍状不规则形病斑,后续绕茎或根颈扩展成黑褐色病斑,最终病苗萎蔫、枯死。
成株期:主茎和侧枝基部出现黄褐色水渍状略凹陷的病斑,茎基部变黑褐色,病部以上萎蔫枯死,地下荚果腐烂、脱落。环境潮湿时,病部变黑褐色,腐烂,表皮易剥落,干燥时病部表皮呈琥珀色凹陷。
一、花生茎腐病的症状
1、苗期感病,通常子叶先受害,变黑褐色干腐状,后蔓延到茎基部及地下根颈部,产生黄褐色水渍状不规则形病斑,逐渐绕茎或根颈扩展变成黑褐色病斑。病斑扩展环绕茎基时,维管束变黑褐色,病株萎蔫,幼苗发病3-4天后即变黄褐色枯死。
2、成株期发病,先在主茎和侧枝的基部产生黄褐色水渍状略凹陷的病斑,后向上下扩展,茎基部变黑褐色,病部以上萎蔫枯死,地下荚果腐烂、脱落。纵剖根颈部,髓部变褐色干腐中空。花生生长中后期,有时仅主茎或侧枝中上部感病枯死,病部以下正常生长,后病部向下扩展导致全枝枯死。潮湿条件下,病部变黑褐色,腐烂,表皮易剥落;干燥时病部表皮呈琥珀色凹陷,紧贴茎上,揭开表皮,内部呈纤维状。病部密生黑色小粒点,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。拔起病株时易从茎基处折断。
二、花生茎腐病的流行规律
1、种子质量
种子质量是影响茎腐病的病害的主要因素。霉捂种子因为生活力下降及带菌率增加,则来年病害大发生。
2、气候条件
茎腐病在花生苗期降雨较多,土壤湿度大,病害发生重,尤其雨后骤晴,温度上升快,出现大批死棵,达到发病高峰,雨少,温度较低,病害发生轻,当地温稳定在23-250C,相对湿度60-70%,雨量在10-40mm时,有助于病害发生。根腐病苗期如遇低温阴雨,土壤湿度大,可造成大面积发生。
3、栽培措施
据多年观察,两种病害在重茬种植花生的地块发病重,轮作倒茬地块发病就轻。在土壤相同条件下,地势高燥地块发病重;在地势相同条件下,土壤含沙量高的地块发病重;施未腐熟有机肥、黄粘土地,生荒地或土层浅薄地发病重,反之则轻。
三、花生茎腐病的防治方式
1、搞好农业防治
也就是改良土壤,增厚土层,增施腐熟有机肥,增强花生抗病能力。收获时病株残体,进行深翻,减少土壤中病菌数量。发病严重地块可与禾本科作物如小麦、玉米实行2-3年的轮作倒茬,能明显减轻病害的发生。
2、避免种子霉捂
确保种子质量 要做到适时收获,晒干,贮藏,播前进行晒种和选种,选大粒饱满种子,剔除变质、霉变。受伤的种子,以减少病菌初侵染源和提高花生生活力和抗病力。
3、药剂防治
(2)药剂拌种
预防病害的发生,播种前可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的0.2-05%拌种,或12.5%禾果利40g拌种20kg种子或2.5%适乐时每亩10-20ml,可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。拌种时应先用少许(150-200ml)的清水湿润种子,然后拌药剂,这样容易使药剂粘附种子上。拌匀后稍停片刻,成膜后即可播种。如需防治地下虫,可加入杀虫剂。
(2)灌根
在发病初期可用25%多菌灵或70%甲基托布津800-1000倍液灌根,从每穴花生主茎顶部灌上一瓢药液,让药液顺茎蔓流到根部,防治效果非常好。
(3)根茎部喷药
20%农思得或20%龙克菌每亩40克;每7-10天喷1次,连喷2-3次,每亩喷药量50公斤。要把药液喷打在基部根茎部。
© 农笔记 | 关于我们 | 版权声明 | 免责声明 | 湘ICP备2021002603号-6